教會歷史
梅西·湯普生及婚姻的啟示


梅西·湯普生及婚姻的啟示

教約132

圖像
梅西‧湯普生

1841年秋天,正值壯年的羅伯特·湯普生意外英年早逝,他是眾多在密西西比河岸邊蚊子肆虐的沼澤地中因瘧疾發燒而死的後期聖徒之一。湯普生是約瑟·斯密的私人秘書,也是教會報紙 Times and Seasons 的主編之一,前途看來一片光明。這一天他還很健康。但十天後他就過世了,年僅三十歲,留下孤單的妻子和三歲的女兒。

湯普生是個很好相處的人。朋友們對他的回憶是「心懷愛意的丈夫、溫和的父親及忠誠的朋友」。1他的妻子梅西則敬佩他臨終前所表現出的勇氣。「他用極大的耐心忍受病痛,沒有半句怨言。」她表示,他臨終前還作見證說,「他並沒有聽從乖巧捏造的虛言;他已從糞堆中蒙神提拔並被安排與王子同坐」。2

自古至今,家中有人英年早逝已是屢見不鮮。往往是婦女生產時喪命,留下無法享有慈母溫柔呵護的稚子。一直到20世紀,工業進步的社會中的大部分家庭嬰幼兒,才不致因意外或疾病而喪生。從太初以來,死亡就一直無聲無息地提醒我們生命的脆弱及我們對延續生命的渴望。

為了克服死亡的陰影,約瑟·斯密獲得了一項啟示,其中應許我們最珍視的關係可以持續到來生。母親和父親、妻子和丈夫、父母和子女都可以再度相聚,我們的親人友誼都可以延續到永恆。這些應許的非凡條件都記錄在今日的教義和聖約第132篇這篇啟示裡。

天與地

關於天堂有兩個根深蒂固的主要概念已在基督教間流傳了2000年。3最普遍的觀點就是單身不婚的眾天使齊聲頌讚神。這個觀點在今生與來生間劃下一道清楚的界線,而且特別看重智能在來生的優勢。其重點放在思索神和祂的偉大,而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塵世裡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是短暫的,註定要在死亡時結束。4

另一種主要概念則強調朋友與家人在來生的存在。對神的崇拜仍舊不變,但是摯愛親人間的交流互動成了永恆祝福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屬世與永恆的世界交疊,凡人今生成為神的聖工中的一環。天堂中仍有社會關係的這個概念在19世紀逐漸為人所接受。美國小說家依莉莎白·菲爾普斯,以因美國南北戰爭而年幼失親屬的故事,生動地闡述了這個觀點。菲爾普斯在她的小說 The Gates Ajar 中問道:「讓兩個靈魂在今生發展出深厚的關係,即使分開一天也痛苦萬分,但之後卻把他們永恆地拆散,這會是神的作為嗎?」5

約瑟·斯密關於婚姻的啟示記載於1843年7月,清楚顯明了來生的情景,就如同菲爾普斯描述的維多利亞懷舊年代一樣。這項啟示證實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條件符合狀況下,將會延續。社交上所有的承諾都勢必隨著死亡終結,除非這些承諾是以永恆的觀點訂立的,且由持有聖職權柄的人在地面上印證,如同在天上印證一樣。第132篇提到,我們死後婚姻會延續進入「全永恆」並「藉著應許的神聖之靈……印證……是我指定在地上持有這能力者」。在死人復活之前還沒有訂立這項聖約的人,會成為「天上的天使」,被指定仍然要「孤獨、單身」。6

梅西與羅伯特

梅西·斐亭於1807年誕生在一個虔誠的衛理公會家庭,一家人在倫敦北方60英里處的小村子裡租田耕種。她24歲時與哥哥約瑟一起移民至加拿大的約克(今日的多倫多)。他們的姊姊瑪麗不久也加入他們,婓亭家的這三個人開始參加衛理公會團體的聚會,他們認為所有已知的教會都已失去真道。當傳教士帕雷·普瑞特於1836年春天抵達約克時,斐亭一家人就找到了這問題的答案。梅西、瑪麗與約瑟在當地一條溪流受洗,接著在隔年春天遷居至教會在俄亥俄嘉德蘭的總部。7

梅西在加拿大與羅伯特·湯普生相遇,他在許多方面都與她極為相似。他於1811年出生在英國約克夏,年輕時加入一個名為原始衛理公會協會的團體,致力尋求屬靈恩賜的重現。他於1834年前往加拿大,聽到帕雷·普瑞特的信息時,就在斐亭家受洗的同月份受洗。羅伯特·湯普生和梅西·斐亭一見如故,他們到嘉德蘭後不久,兩人就在1837年6月結婚。8

他們婚後,梅西的姊姊瑪麗便搬去向約瑟和海侖·斯密的表親分租房間住,因而進一步認識了這兩位兄弟,很快地就滋生了愛意。當海侖的妻子耶瑞莎於1837年秋天因難產而死,留下五個沒有母親又不到10歲的孩子,她的心充滿對他的同情。約瑟求問主,海侖應該怎麼辦。答案是他應該立刻取瑪麗·斐亭為妻。瑪麗信賴約瑟的靈感,於是在1837年的聖誕夜嫁給了海侖。9

從此,梅西和羅伯特的生活便與瑪麗和海侖的生活緊密相連。海侖帶著湯普生從俄亥俄長途跋涉千里迢迢到密蘇里,聖徒們於1838年搬遷至此。之後,當海侖和約瑟被囚禁於利伯地監獄時,梅西和瑪麗在二月一個寒冷的夜晚帶著海侖剛出生的兒子小約瑟F.,也就是未來的先知,去探監。當時瑪麗病重無力照顧約瑟F.,而梅西剛生產完不久,於是梅西便哺育他。在海侖被囚禁期間,梅西和羅伯特照顧瑪麗和海侖的孩子,這兩個家庭在納府比鄰而居。10

斯密家庭及湯普生家庭自羅伯特死後變得更加親密。在1843年春天的一個夜晚,因為海侖離開納府外出辦事,所以梅西就睡在瑪麗家,陪伴姊姊。梅西夢到她與羅伯特站在一個花園裡。她聽到有人重述著他們的婚姻誓約,雖然她聽不出來那是誰的聲音。梅西了解神對人說話方式,所以她明白這個夢是來自神的信息。「我一早醒來對這場夢印象深刻,但我不解其意。」11

那晚稍後,海侖回到家,提到他離家時做了「一個不尋常的夢」。他夢到自己已故的妻子耶瑞莎和兩個夭折的孩子。12海侖也像梅西一樣,不了解自己夢境的意義。不過做這些夢的時機非比尋常。海侖一到家就看到他弟弟約瑟留下的信息,要他去他住處一趟。瑪西表示,海侖發現約瑟獲得一項啟示說明「在今生訂立的婚約只能維持到今生,之後不復存在,直到訂立一項新的全永恆約定,海侖大為吃驚」。13這項啟示稍後被記錄下來並被正式編為教義和聖約第132篇。14

羅伯特·湯普生過世了,耶瑞莎也過世了。當夫妻中只剩一人還活著,他們要怎樣才能訂下新的婚約呢?約瑟·斯密的回答是活人可以代替已逝者執行。自1840年秋天起,聖徒已為還沒聽到復興福音就過世的祖先執行了替代洗禮。現在這同樣的原則也可以延伸到婚姻。夫妻可以彼此「印證」,他們將在天上結合如同已在地上結合一樣。15一個「直到死亡將你們分開」到今生就結束的婚姻,可以藉由聖職權柄印證,使婚姻再次締結到「今生和全永恆」。如此一來,婚姻就可以持續到永恆。16

這份願景讓梅西興奮不已。毫無疑問,只要有機會,她會選擇與羅伯特共度永生。她想念他,想和他在一起。他向來都會激勵她,鼓勵她去作自己想作的人,也就是主耶穌基督的門徒。她說羅伯特是個「溫順、謙卑又正直的人,很難有人能比得上」。17

在1843年五月下旬的一個星期一早晨,梅西·湯普生和她姊姊瑪麗與海侖和約瑟·斯密在約瑟家二樓的房間碰面。約瑟為梅西和羅伯特締結了今世和全永恆的婚姻,由海侖替代羅伯特。18之後,約瑟為海侖和瑪麗締結了今世和全永恆的婚姻。梅西滿懷的喜悅難以形容。她表示:「有些人認為,我可能會羨慕維多利亞女王所擁有的榮耀,「但我不羨慕她,因為我是這個福音期中,第一位透過神聖啟示印證給已逝丈夫的婦女。」19

多重婚姻

梅西·湯普生印證給她已故的丈夫帶給她在寂寞不安中一份深深的安慰。不過這些應許還要很久才會實現,在某個不確定的時刻湯普生家庭才會再次團聚。在那之前,梅西還有日子要過,也有小孩要照顧。誰來養活她們呢?在梅西居住的地方和時代,婦女根本沒有多少就業機會。羅伯特死後,她做了幾世紀以來寡婦會做的事:把房子分租出去。她敘述:「勤奮加上主的祝福,讓我們不於匱乏。」20

不過,「日子真是孤獨」,而且「失去丈夫的陪伴讓我傷心不已,以至我的健康受損」。後期聖徒相信,地面上到處充滿與上天的溝通,天使們安慰著遭喪親之痛者的重擔。在那年夏天,一位天使拜訪了約瑟·斯密。就是羅伯特·湯普生,他的前任文書。梅西敘述他「向〔約瑟〕顯現了好幾次,告訴約瑟他並不希望我過著這麼孤單的生活」。梅西回想,這位天使提出了令人震驚的解決方法:海侖應該「與我印證締結今世的夫妻」。21換句話說,羅伯特·湯普生請求海侖娶梅西作今生多位妻子中的一位,只在「今世」。這同時,梅西和羅伯特的婚姻仍維持印證到全永恆。

大約在羅伯特·湯普生顯現的同一時期,約瑟·斯密正要將第132篇記載下來,他在他的紅磚店後面的小辦公室,向他的秘書威廉·克雷頓口述這項啟示。22約瑟很早以前就得知這項啟示的部分內容,或許早在1831年當他正在進行舊約的靈感修訂時就知道了。23那時約瑟祈禱求問神,為什麼祂會認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及其他人「擁有許多妻妾」呢?神當時並沒有立即給他明顯的答案,因為約瑟的文化和教養是反對多重婚姻的。這項啟示的回答簡單而直接:神已「命令」多重婚姻,因為聖經中的這些教長們「他們除了被命令的事以外,沒有做別的事,他們已……進入他們的超升。」24

因此第132篇回答了一個西方文化長久以來爭辯的問題。有一方認為神同意古人的多重婚姻。聖奧古斯丁認為舊約中的多重婚姻是一種「聖餐」,象徵各國教會皆臣服於基督的日子。25馬丁路德認同表示:亞伯拉罕是守貞潔的男性,他娶夏甲是為實現神給這位教長的神聖應許。26路德則假設神可能在有限制的情況下,同意現代的多重婚姻。他的觀察表示:「我們現在不再被命令如此,但也沒有被禁止。」27

爭辯的另一方則認為舊約中的教長們是偏離了正道,才執行多重婚姻。與路德同時期,16世紀的約翰·喀爾文相信,多重婚姻違反了「創造的秩序」,即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中所締結的一夫一妻制。28喀爾文對早期美國的宗教立場有相當大的影響力。並非所有美國人都認同聖經中的這些教長們是犯了錯,不過約瑟·斯密時期的人都一面倒地跟隨喀爾文,認為現代的多重婚姻在任何情況下都是錯誤的。29

第132篇已經為這項爭論提供解答,證實這些教長們的行動是來自神的旨意。這項啟示表示,多重婚姻協助實現神給亞伯拉罕的應許,即他的後裔會「像眾星那樣數不清」。30但這項啟示比僅僅只認可這些教長又向前跨了更令人吃驚的一步。身為亞伯拉罕的後裔,後期聖徒有一段時期被命令要執行多重婚姻。「去吧,去做亞伯拉罕的事工。」31

起初約瑟·斯密曾一直不願意執行多重婚姻,他完全了解迫害對教會帶來的影響。當時在美國只有一夫一妻制才是合法婚姻,因此反對聲浪勢必定激烈。約瑟也得讓自己信服多重婚姻的合宜性。一名天使向他顯現了三次,催促他依所指示地推動。32他最後終於執行多重婚姻,並於1841年將此原則教導了其他在納府的跟隨者。將這項啟示記載下來使他更容易將這新誡命的信息傳達出去,謹慎地一次教導一小部分人。33

梅西與海侖

永恆婚姻比多重婚姻更令梅西·湯普生嚮往。由於她所受的教養與本性,她反對嫁給一個已婚的男子。和姊姊兼密友的瑪麗同住一屋簷下的機會並沒有削減她的不安。約瑟派瑪麗去找梅西談這件事,認為這樣會讓她比較容易接受。選了這個使者還是沒有任何效果。梅西敘述:「這個話題第一次出現我面前時,簡直和我以前所有的傳統背道而馳,我內心自然而然地反對。」34

海侖是下一個和她談的人。他與梅西感同身受,他自己也曾反對多重婚姻。約瑟曾盡力體諒他哥哥的感受,所以在海侖準備好能接受之前,他都沒把這最困難又備受爭議的教導告訴他。當海侖明白他在世上所娶的這兩位女性,都是他不忍在永恆中分開的,他才接受了這項原則。他和瑪麗印證到今世和全永恆,在這同一天,他和耶瑞莎也印證一起,由瑪麗為代理人,因此海侖與兩位妻子被印證至永恆。35

梅西並非被要求成為海侖·斯密全永恆的妻子。羅伯特·湯普生的信息是海侖應娶梅西作為今世的妻子,或者以梅西的話來說,直到海侖「在復活的早晨將我交給我的丈夫羅伯特·湯普生」。36嫁給海侖就像是舊約中娶寡嫂的婚姻,也就是男人被吩咐要娶已故兄弟的妻子。37這項古代教長的做法及天使的顯現對於像海侖·斯密這樣相信復興福音的人是說得通的。他告訴梅西,當他第一次知道羅伯特·湯普生的請求時,「聖靈降臨他〔海侖〕身上,從頭頂至腳底」。38

在納府接受多重婚姻的後期聖徒婦女,往往表示有屬靈的經驗來證實她們的決定。她們看到一道光、感到平安,還有一個人是看到了天使。梅西·湯普生沒有留下這些經驗的紀錄。她隨後表示,她相信這項原則,「因為我自己在聖經有讀到這部分,也看到那時的做法,而主贊同也認可這麼做。」39

不過只靠聖經來解釋這邏輯,對梅西還是不夠。約瑟自己最後開口跟她說,是他的見證說服了她。他解釋,羅伯特·湯普生不只一次向他顯現,最後一次顯現時「那股力量讓他震顫不已」。起初約瑟並不想執行那項請求。後來他向主祈求,得知他要「去做主的僕人已請求的事」後,他才告訴海侖這個異象。40

梅西·湯普生是個相信屬靈恩賜的人,她相信她已故的丈夫作了這項傳達。41而且經過6年來對約瑟·斯密的仔細觀察,她相信他是「明智到不會犯錯,良善到不會刻薄」的人。42關於嫁給海侖的這項請求,她的結論是,「這是主透過先知約瑟·斯密的口親自說的」。43

約瑟·斯密很認真思考像梅西·湯普生這樣的婦女所持的反對態度。沒有人,無論男女,會在第一次聽到多重婚姻時就覺得容易接受。44約瑟並沒有用自己的力量強迫婦女和男性接受多重婚姻。45男女都受鼓勵要思考祈禱來作出決定。梅西要求要看寫在紙上的啟示手稿,並把手稿帶回家中四、五天,在心中仔細研究整個內容。46作了許多祈禱和沉思後,她才同意。約瑟·斯密於1843年8月11日在納府瓦特街和邦英街轉角的海侖和瑪麗家裡,為海侖和梅西執行婚姻的教儀。在約瑟的建議下,海侖在自家旁另外加蓋一個房間讓梅西搬入。

今世和永恆

在他們短暫相處的日子裡,海侖的計畫就成了梅西的畫,反之亦然。海侖擔任教會教長為成員說出祝福詞時,梅西協助寫下這些受靈啟發的話。當時他們心中最掛念的偉大計畫就是納府聖殿。有一次當梅西熱切尋求主讓她知道該怎麼來加速完成聖殿的興建時,她在心中聽到這些話:「努力讓姊妹們每周捐出一分錢來買玻璃和釘子。」她和海侖「很開心」獲得這個啟示,他盡己所能呼籲大眾推動梅西所提出的捐款。47有了海侖的幫忙,她和瑪麗為此偉業募集到$1000多美元,這在當時是筆不小的數目。48

梅西和海侖的婚姻只維持10個月,因為暴徒的子彈在卡太基監獄奪走了海侖的生命。梅西又再次在人生的黃金歲月失去丈夫。她哀慟失去海侖,她描述他為「深情的丈夫,慈愛的父親,忠誠的朋友,及熱心的供應者」。49然而她與瑪麗間的關係會一直是她力量的來源。梅西和她女兒瑪麗珍(這時6歲)留下來和瑪麗及她和海侖所生的兩名子女,加上海侖與耶瑞莎的五名子女(瑪麗是他們的繼母),一起照顧這個家。

1846年,梅西和瑪麗與哥哥約瑟一起展開新旅程。他們加入數千名和他們一樣辛苦的人跋涉1400英里到一個新的錫安,那個地方在當時並非美國的領土。他們在隔年抵達鹽湖谷。瑪麗在1852年罹患肺炎過世,梅西在鹽湖城度過40年,忠誠到底,無論到哪裡都在教會服務,並協助扶養瑪麗和海侖留下的孩子。

梅西與海侖間的關係一直令她深懷感激的一項來源。不過,她期待與羅伯特團聚,他是她「摯愛的」丈夫及年輕時的選擇。她於1893年過世,死時仍保留梅西·湯普生這個名字,這是她嫁給羅伯特時所冠的夫姓。教義和聖約第132篇已經應許,只要忠信,她和羅伯特終有一天將「繼承寶座、國度公國和能力」。他們會享有「後裔的延續,永永遠遠」。50她相信這些應許,也如此過生活,以使她有一天能實現這些應許。

  1. “Death of Col. Robert B. Thompson,” Times and Seasons, Sept. 1, 1841, 519.

  2. Mercy Fielding Thompson, Robert B. Thompson biography by Mercy R. Thompson, 1854 November, Church History Library, Salt Lake City. 湯普生的話出自詩篇113:7-8。

  3. Colleen McDannell and Bernhard Lang, Heaven: A History (New Haven, CT: Yale Nota Bene, 2001).

  4. Jan Swango Emerson and Hugh Feiss, eds., Imagining Heaven in the Middle Ages (New York: Garland, 2000); Jeffrey Burton Russell, A History of Heaven: The Singing of Silenc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莎士比亞將婚姻比喻成食物——一種在餿掉之前都美味可口的東西。See Lisa Hopkins, The Shakespearean Marriage: Merry Wives and Heavy Husbands (London: Macmillan, 1998), 70–71.

  5. Elizabeth Stuart Phelps, The Gates Ajar, 4th ed. (London: Sampson, Low, Son, & Marston, 1870), 54. 關於菲爾普斯大受歡迎的程度,見McDannell and Lang, Heaven,第265–266頁。在埃米莉·狄更生(Emily Dickinson)的詩裡也可找到類似論點。See Barton Levi St. Armand, “Paradise Deferred: The Image of Heaven in the Work of Emily Dickinson and Elizabeth Stuart Phelps,” American Quarterly, vol. 29 (Spring 1977), 55–78.

  6. 教義和聖約132:7,15-18。再者,這項啟示超越當時一般社會對死後生命的概念,即神為人類來生計畫的一環是讓生命繁衍能有「後裔的延續」(教約132:19)。

  7. Leonard J. Arrington, Susan Arrington Madsen, and Emily Madsen Jones, Mothers of the Prophets, rev. ed. (Salt Lake City: Deseret Book, 2009), 88–95; Parley P. Pratt, The Autobiography of Parley Parker Pratt (New York: Russell Brothers, 1874), 146–54.

  8. 梅西·湯普生,羅伯特·湯普生傳記,作者梅西·湯普生

  9. Arrington, Madsen, and Jones, Mothers of the Prophets, 96–98; Jeffrey S. O’Driscoll, Hyrum Smith: A Life of Integrity (Salt Lake City: Deseret Book, 2003), 163–64.

  10. Jennifer Reeder, “‘The Blessing of the Lord Has Attended Me’: Mercy Rachel Fielding Thompson (1807–1893),” in Richard E. Turley Jr. and Brittany A. Chapman, eds., Women of Faith in the Latter Days: Volume One, 1775–1820 (Salt Lake City: Deseret Book, 2013), 424–25. 斯密家庭住在149街區第三排,湯普生家庭住同街區的第一排,彼此的後院相連。

  11. Mercy Rachel Fielding Thompson, Reminiscence, in Carol Cornwall Madsen, ed., In Their Own Words: Women and the Story of Nauvoo (Salt Lake City: Deseret Book, 1994), 194–95.

  12. 這些是瑪麗·斯密(1829-1832)和海侖·斯密(1834-1841)的孩子。

  13. Thompson, Reminiscence, 195; spelling modernized.

  14. 這項關於婚姻的啟示首度刊登於1852年9月14日的 Deseret News 增刊。後來成為1876年版教義和聖約的第132篇。

  15. 教義和聖約132:46。

  16. 教義和聖約132:7。基督徒長久以來認為,馬太福音22:23-30證明了死後婚姻就告終結。教義和聖約132:15-17重新解釋這段話的意思是,有些婚姻會結束,但是有些婚姻會持續。

  17. Mercy Fielding Thompson, Autobiographical sketch, Church History Library, Salt Lake City; punctuation added.

  18. Thompson, Reminiscence, 195. 在相同情況下,其他幾對夫妻也締結了永恆婚姻:百翰·楊和妻子馬利亞·安琪兒;百翰·楊和已故妻子米利暗·華克(由馬利亞·安琪兒為代理人);威拉·理查和妻子珍妮特·理查。Joseph Smith journal, May 29, 1843, Joseph Smith Collection, Church History Library, Salt Lake City; Lyndon W. Cook, Nauvoo Marriages, Proxy Sealings, 1843–1846 (Provo, UT: Grandin Book, 2004), 5.

  19. Thompson, Reminiscence, 195; spelling modernized.

  20. Thompson, Autobiographical sketch. 湯普生家庭在羅伯特過世前就已經把房間分租出去了。梅西延續這項做法。

  21. 梅西·湯普生給約瑟·斯密三世的信,1883年9月5日,約瑟F.·斯密文件1854-1918,教會歷史圖書館,鹽湖城。

  22. Brian C. Hales, Joseph Smith’s Polygamy, 3 vols. (Salt Lake City: Greg Kofford Books, 2013), 2:64, 2:165. 克雷頓後來說明約瑟·斯密在海侖·斯密的提議下將這項啟示寫下來,以說服約瑟的妻子愛瑪·斯密,不再反對多重婚姻。愛瑪有一段時間接受了多重婚姻,但於1843年7月12日該啟示被記載下來時反對此項原則。William Clayton statement, Feb. 16, 1874, in Andrew Jenson, “Plural Marriage,” Historical Record, May 1887, 225–26.

  23. Danel W. Bachman, “New Light on an Old Hypothesis: The Ohio Origins of the Revelation on Eternal Marriage,” Journal of Mormon History, vol. 5 (1978), 19–32.

  24. 教義和聖約132:1,37。

  25. Augustine, “The Excellence of Marriage” [ca. 401], trans. Ray Kearney, in The Works of Saint Augustine: Marriage and Virginity, ed. John E. Rotelle, vol. 9 (Hyde Park, NY: New City Press, 1999), 49, 51.

  26. Martin Luther, “Genesis: Chapter Sixteen,” in Luther’s Works, 54 vols., 3:45–46 (this vol. ed. Jaroslav Pelikan, trans. George Schick)(St. Louis, MO: 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 1961).

  27. Martin Luther, “The Estate of Marriage” [1522], in Luther’s Works, 45:24 (this vol. ed. and trans. Walther I. Brandt)(Philadelphia: Muhlenberg Press, 1962). 路德在亨利王八世與皇后凱瑟琳離婚前,曾建議他採行多重婚姻。Luther to Robert Barnes, Sept. 3, 1531, in Luther’s Works, 54 vols., 50:33 (this vol. ed. and trans. Gottfried G. Krodel)(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75).

  28. John Witte Jr. and Robert M. Kingdon, Sex, Marriage, and Family in John Calvin’s Geneva: Volume 1: Courtship, Engagement, and Marriage (Grand Rapids, MI: William B. Eerdmans, 2005), 223; John L. Thompson, “The Immoralities of the Patriarchs in the History of Exegesis: A Reappraisal of Calvin’s Position,” Calvin Theological Journal, vol. 26 (1991), 9–46.

  29. 喀爾文的反對的確反映出天主教更早期的反對勢力,在第4世紀就禁止一夫多妻,並在中世紀後期明文立法禁止(John Witte, From Sacrament to Contract: Marriage, Religion, and Law in the Western Tradition [Louisville, KY: Westminster University Press, 2012], 61, 99–100)。許多美國人以相對論和進步論的觀點來看待古代教長們的做法:此舉在其時其地適宜,但對啟蒙時期的人來說則不宜。關於啟蒙時期理性主義反對一夫多妻的論述,見Nancy F. Cott, Public Vows: A History of Marriage and the Na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18–23

  30. 教義和聖約132:30,37。關於此主題的延伸,見]Belinda Marden Pratt,] Defense of Polygamy, by a Lady of Utah, in a Letter to Her Sister in New Hampshire (1854), 7–8

  31. 教義和聖約132:32。

  32. See Brian C. Hales, “Encouraging Joseph Smith to Practice Plural Marriage: The Accounts of the Angel with a Drawn Sword,” Mormon Historical Studies 11, no. 2 (Fall 2010): 55-71.

  33. 在聖徒進入鹽湖谷前,至少有196位男子和521位婦女開始執行多重婚姻。See Hales, Joseph Smith’s Polygamy, 1:3, 2:165.

  34. 湯普生,自傳簡述。

  35. Cook, Nauvoo Marriages, Proxy Sealings, 3. 海侖·斯密接受多重婚姻的日期可追溯至1842年或1843年。Brigham Young sermon, Oct. 8, 1866, Historian’s Office reports of speeches, Church History Library, Salt Lake City; Andrew F. Ehat, A Holy Order: Joseph Smith, the Temple, and the 1844 Mormon Succession Question (Printed by author, 1990), 28–32; Ruth Vose Sayers, Affidavit, May 1, 1869, Joseph F. Smith Affidavit Books, 5:9, Church History Library, Salt Lake City.

  36. Mercy Thompson, Testimony, Church of Christ in Missouri v. Reorganized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 Day Saints, 70 F. 179 (8th Cir. 1895), in United States testimony 1892, typescript, 247, Church History Library, Salt Lake City.

  37. 申命記25:5-10。

  38. Thompson to Smith, Sept. 5, 1883.

  39. Thompson, Testimony, 239.

  40. Thompson to Smith, Sept 5, 1883; see also Thompson, Testimony, 263.

  41. 屬靈恩賜之一就是「相信」他人的見證。教義和聖約46:14。

  42. 湯普生,自傳簡述。關於這些觀察的各種情況,見Mercy Fielding Thompson, “Recollections of the Prophet Joseph Smith,” Juvenile Instructor, July 1, 1892, 398–400

  43. Thompson, Testimony, 248.

  44. 舉例來說,見福音主題,「在嘉德蘭與納府的多重婚姻」;lds.org/topics

  45. 舉例來說,約瑟·斯密在私下談話時常常以第一人稱單數提出多重婚姻(「我已被命令」),然後對準新娘教導並說明,而非完全靠權柄發言。請見以下例子:Lucy Walker Kimball Smith, “A Brief Biographical Sketch of the Life and Labors of Lucy Walker Kimball Smith,” Church History Library, Salt Lake City; Emily Dow Partridge Young, Diary and reminiscences, Church History Library, Salt Lake City. 舉例來說,拒絕約瑟·斯密提議的婦女仍留在教會,並無任何明顯的負面結果。See Hales, Joseph Smith’s Polygamy, 1:274–75; 2:31, 120; Patricia H. Stoker, “‘The Lord Has Been My Guide’: Cordelia Calista Morley Cox (1823–1915),” in Richard E. Turley Jr. and Brittany A. Chapman, eds., Women of Faith in the Latter Days: Volume 2, 1821–1845 (Salt Lake City: Deseret Book, 2012), 53–54.

  46. Thompson, Testimony, 250–51. 關於多重婚姻在神職上對婦女的影響力,see Kathleen Flake, “The Emotional and Priestly Logic of Plural Marriage” (2009), The Arrington Lecture, no. 15.

  47. 湯普生,自傳簡述。

  48. “Notice,” Times and Seasons, Mar. 15, 1845, 847. 這個數字可能比1845年12月納府聖殿奉獻之前還更多。

  49. 湯普生,自傳簡述;加註標點符號。

  50. 教義和聖約132:19。